奉命赴山東 抗日開新局
仲春的一天,記者來到山東省臨沭縣蒼馬山南麓,只見一處清末民初仿古式四合院,十分惹眼。這就是劉少奇在山東紀念館。
臨沭縣蒼馬山管委會負責同志介紹說,紀念館以1942年劉少奇來山東的主要居住地——臨沭縣朱樊村王家大花園為藍本設計建造,占地35畝,建筑面積3300平方米。
紀念館前廣場中央,矗立著黎玉、朱瑞、劉少奇、陳光、羅榮桓、谷牧、蕭華的群體雕像。
劉少奇在山東紀念館,猶如一部不朽的史書,記錄了抗戰時期那段令人難忘的崢嶸歲月——
化名胡服 進駐朱樊
劉少奇來山東,是抗日時局的需要。
1942年,抗戰已進入了第五個年頭,山東抗日根據地遇到了嚴重困難。從1941年以來,日軍千人以上的“掃蕩”猛增到70多次,萬人以上的“掃蕩”增加到9次。“掃蕩”間隙,日軍還對根據地進行“蠶食”,使根據地面積急劇縮小。日軍據點,從1940年的1100個,猛增到2400個。日、偽軍的殘酷“掃蕩”,再加上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使山東抗日根據地處于日、偽頑軍的包圍、封鎖、分割之中,處境十分艱難。
山東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的一個重要的敵后抗日戰略基地。它作為連接華北與華中的戰略樞紐和中轉站,對于實現中共中央提出的“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堅持全國持久抗戰,有著重大作用。它西臨晉冀魯豫邊區,北接晉察冀邊區,三大戰略區互為依托,形成鼎足之勢;南隔隴海鐵路與華中區相連,是華中通向華北進而與中共中央保持聯系的重要通道。從戰略角度看,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存在,能夠從側面牽制敵人,對敵人南進構成威脅。在抗戰的棋局上,山東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時,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有八路軍一一五師和作為地方武裝的山東縱隊兩支武裝。山東分局、山東縱隊和一一五師領導之間,在工作中存在著一些分歧。再加上這一時期嚴重的旱災、蝗災等自然災害,多重不利因素,導致共產黨領導的山東抗日根據地出現了嚴重困難局面。中共中央對此極為關心,多次電告劉少奇,要他幫助山東扭轉困難局面。
1942年3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新四軍政委、華中局書記劉少奇,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肩負著解決山東問題的重要使命,化名胡服,帶領100余人,從蘇北阜寧單家港出發,晝伏夜行,披星戴月,風雨兼程,于4月10日到達一一五師駐地——山東省臨沭縣朱樊村。
當時的臨沭,是一個剛建立不久的新縣。其實,追溯歷史,臨沭卻是一個古縣。早在漢代,這里就置利城縣,唐代置臨沭縣?箲鸨l前,臨沭一帶為臨沂、郯城兩縣分治?箲鸬谋l,為古縣臨沭的新生,帶來了歷史機遇。1940年1月,臨沭一帶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郯東北第一辦事處,成為臨沭新生的發端。1941年8月,臨沭縣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
新臨沭,新天地。當時的臨沭縣,周圍是臨(沂)、郯(城)、海(陵)、贛(榆)、莒(南)等縣,大都日、偽軍活動猖獗。而新生的臨沭地處偏僻,為我黨組織開展抗日斗爭,提供了有利空間。那時,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八路軍山東軍區、一一五師師部,都駐扎在臨沭。劉少奇之所以進駐朱樊,就是奔著臨沭這一山東抗戰政治軍事指揮中心而來的。在那金戈鐵馬的抗日歲月,臨沭曾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1946年春,陳毅曾即興口占《西江月·憶濱!芬辉~,盛情贊道:“更有少奇來魯,指點勝利之路。千里轉戰沂蒙山,臥虎藏龍臨沭!”
運策帷幄 扭轉危局
劉少奇一到臨沭縣朱樊村,就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他先后和朱瑞交談了三天,和陳光、羅榮桓交談了一天一夜,然后和山東縱隊政委黎玉交談了一天。經過半個多月的調查研究,劉少奇基本上找準了山東問題的癥結。
4月25日,山東分局召開擴大會議。會上,劉少奇就抗戰爆發五年來山東工作和今后任務作了發言。在充分肯定山東地區堅持敵后抗戰所取得的成績的基礎上,他指出了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主要有:一是對中共中央“在山東爭取優勢”的任務沒能完成,在反頑斗爭上表現不力;對建立根據地的重大意義認識不夠,根據地還不鞏固。二是減租減息不夠深入,基本群眾沒能深入發動和組織起來。三是喪失了一些建立政權的歷史先機,已經建立的政權未成為真正擁有廣大群眾基礎的民主統一戰線的政權;黨的組織還不夠健全,領導不民主。
針對這些問題,劉少奇高屋建瓴,對山東領導干部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性、戰略性意見:第一,要粉碎敵人的“掃蕩”,積極開展對敵偽斗爭工作,向敵占區發展。第二,組織群眾,發展群眾武裝,加強軍區工作和改造政權工作。第三,擊潰頑固派對我們的進攻,加強友軍工作,開展統一戰線工作。
此外,劉少奇還有針對性地為山東干部作了《關于山東工作》、《群眾運動問題》、《黨內斗爭問題》等八個報告。這些報告,緊密結合山東的實際,從中國革命的戰略策略、群眾觀念和群眾運動以及統一戰線等方面,高屋建瓴、條分縷析、深入淺出地進行了闡述,極大地提高了山東軍政領導的思想認識水平。此后,山東制定了《抗戰四年山東我黨工作總結與今后任務》并形成決議,確定了對敵斗爭的各項任務和基本路徑。在此基礎上,劉少奇結合中央指示精神,指導山東開展了減租減息運動,調整并精簡了山東的領導機構,指導山東軍民開展了整風學習運動,撤銷了抗敵自衛軍機構,并糾正了鋤奸工作中的錯誤等。
在繁忙的運策帷幄之中,劉少奇還以他一貫的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先后深入到夏莊、東盤等地,發動群眾開展“減租減息”工作,切實改善農民生活,極大地激發了群眾的抗日熱情。在劉少奇的指導和幫助下,山東根據地充分發動各階層群眾,投入抗日斗爭。從此,山東工作很快有了好轉,勝利度過了1942年這個最艱苦的歲月,從根本上扭轉了局勢,開創了山東抗日的新局面。
銘記歷史 賡續傳統
歷史不斷沿革,區劃時常變更。1971年4月,石梁河水庫投入使用,地處石梁河水庫庫區的臨沭縣朱樊村,由山東劃入江蘇。行政區劃的變更,并沒有使多情多義的臨沭人對當年那段難忘的崢嶸歲月有半點淡忘。在臨沭人的心目中,臨沭與劉少奇的那段歷史是永遠聯結在一起的。歷史是永遠不會磨滅的,歷史是永遠值得珍視的!
為永遠牢記劉少奇的歷史功績,臨沭縣于2011年在蒼馬山南麓建成了劉少奇在山東紀念館,并在建黨90周年前夕正式開館。2013年,臨沭縣對劉少奇在山東紀念館進行全面提升改造,對主題展館進行了重新布展,對各種文物及資料進行了進一步征集和充實,對講解員進行了優化配備與培訓,并增建了報告廳,增添了專題教學(視頻)片的攝制等。紀念館的各種設備,均按照一流的水平設計安排,充分滿足了黨性教育和干部培訓需要。
在抗戰最為艱苦的1942年,劉少奇在山東四個月指導山東抗戰的過程,正是他成功實踐黨的“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三大優良作風的生動例證,為我們樹立了光輝典范。實踐一再證明,“三大作風”是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我黨寶貴的紅色資源。
現在,承載這段光輝歷史的劉少奇在山東紀念館,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山東沂蒙黨性教育基地。臨沭縣對這一紅色資源十分珍視。春節剛過,臨沭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淑軍就帶領宣傳等部門人員到劉少奇在山東紀念館進行專題調研,以更好地利用這一紅色基因庫,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石洪欣 王裕寶)